首頁 > 新聞 > 綜合 > 船舷內外 > 正文

工信部助力船舶業回暖

2013-11-14 08:27:06   來源:國際金融報    編輯:國際船舶網   我有話要說

11月13日,工業和信息化部(下稱“工信部”)在官網宣布,該部日前制定了《船舶行業規范條件》(下稱“《條件》”),明確從建造技術能力、技術創新、質量保證體系等多個方面要求中國船舶工業的未來發展。

事實上,《條件》并不諱言出現的目的:為進一步加強船舶行業管理,化解產能過剩矛盾,加快結構調整,提升技術水平,促進轉型升級,引導船舶工業持續健康發展。

受此影響,中船股份、廣船國際(位置 評論 新聞)、中國船舶、舜天船舶和中國重工等船舶板塊個股昨日出現普漲態勢。有觀點認為,《條件》的出臺,有望加快船舶行業轉型升級,促進整個行業的兼并重組,同時,船舶行業中的龍頭企業“有望迎來利好”。

多方規范約束

今年以來,國家多次表達了對船舶行業的關切。國務院此前下發了《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(2013-2015年)》,緊接著,國家發改委又對該《方案》給出了自己的解讀,并明確強調“控制新增產能,優化產能結構。充分利用骨干企業現有造船、修船、海洋工程裝備基礎設施能力,堅決遏制新增產能,淘汰落后產能,化解產能過剩矛盾”。

昨日,工信部又強調,“國家鼓勵企業做優做強,加強技術和管理創新,全面建立現代造船模式,提高船舶設計制造水平、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,提升環境保護、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管理水平,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,淘汰落后產能。”

對此,工信部在《條件》中設立了多種要求。按工信部的設想,最基本的要求是,具有獨立法人資格,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、經營范圍包括船舶建造的有效企業法人營業執照。同時,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,禁止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產品,禁止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設備、材料和生產工藝。

基本要求之外,工信部提到了更具體的要求。在生產設施、設備和計量檢測領域,船舶企業應具備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船體加工設備、機加工設備、噴涂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設備等主要生產設備,其性能和精度應能滿足船舶建造的要求。同時,應具備滿足船舶建造要求的檢測手段和檢測儀器設備,“包括密性試驗用設備、傾斜試驗用設備、無損檢測設備、測厚儀、理化實驗設備等檢測設備及各類計量器具”。

“造船本身就是一個很精密化的工業生產過程。因此,這個條件并不算苛刻。”江蘇的一位民營企業家在電話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中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分析。

在該企業家看來,劃分大中小型船廠的一個標準是生產設計。“應設有專門的生產設計部門,具有現代造船生產設計能力,建立區域生產設計模式,船、機、電等專業能夠按區域配套出圖,為區域造船提供完整、準確、可靠的工藝信息、生產信息、物量信息和管理信息。”工信部稱。

“這意味著,未來的造船根本不能再依葫蘆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畫瓢,而是要追求更高的層次。”上述企業家認為。

工信部還要求,企業主要生產技術指標應達到:造船綜合能耗每萬元增加值不高于0.20噸標準煤,鋼材綜合利用率達到90%以上,焊接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自動化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和半自動化率達到65%以上,涂敷系數不高于2.2,分段無余量制造率不低于70%,分段上船臺(進塢)無余量搭載率不低于80%,下水(出塢)前舾裝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工程完整率不低于80%。

這其中,在標準煤能耗上,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明顯更高。據今年9月初對外發布的征求意見稿,當時提出的要求是造船綜合能耗每萬元增加值不高于0.25噸標準煤。不過,與9月征求稿中“每年研發經費投入不低于年銷售收入的3%”的要求,本次《條件》卻有所放寬。具體表述是:企業應具有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,具有省級及以上部門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、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,年度研發經費投入不低于主營業務收入的2%。

另外,工信部在質量保證體系,人員要求,安全生產、節能環保、職業健康和社會責任等方面,

助力行業回暖

有分析稱,《條件》的出臺將進一步限制小型船廠的擴張,淘汰落后產能,并最終有助于中國的造船行業回到健康軌道之中。

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此前告訴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,中國船舶工業一方面要淘汰落后,另一方面更要“加快轉型升級”。“具體來看,競爭力不夠強的企業或被淘汰、或被兼并、或被收購,一系列舉措完成之后,才能使造船企業的質量更好更強。同時,要加強技術培訓和技術積累,尤其要加強‘發動機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’——擁有核心競爭力的核心企業的培養工作。”

事實上,國家發改委今年8月20日已經介紹,“將會開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關鍵技術攻關,培育提高科技創新能力,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。同時,重點依托國內市場需求,推進關鍵船用配套設備、海洋工程裝備專用系統和設備及特種材料的制造,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。”

前瞻網產業研究員、分析師吳修乾撰文認為,一方面,通過行業內兼并重組,能夠培育行業龍頭企業,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能利用率;另一方面,通過跨行業的兼并重組,能夠優化資源配置。而跨國并購,能夠獲得國外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,提高企業的整體實力。

吳修乾還建議,散貨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、油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、集裝箱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是中國船舶工業的三大主流船型,但很少有企業在其他專業船舶領域進行深入發展,“隨著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的減速,市場競爭必將加劇。對于一些企業,可以向一些細分市場發展”。

就目前情況看,相對于前幾年,中國的造船行業已經有所回暖。一位江蘇靖江當地人士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,該城市的兩家造船企業——新世紀造船(位置 評論 新聞)和東方造船均出現回暖,其中,一家曾出現過資金鏈危機的企業已經“緩過勁”,另一家2012年大打地產牌的造船企業則在今年接連接到訂單,工廠也已經忙碌了起來。

   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,欧美videos肥婆另类,欧美先锋四级电影,欧美色精品91av